top of page
搜尋

与抑郁挥手说再见

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我曾经经历过两次抑郁症,每次大概几个月到大半年。当别人知道了我抑郁或者有抑郁经历的时候,都有些不太明白,“你怎么会得抑郁症呢?你看起来很好,一切很正常,经常比我表现得还乐观豁达呀?”我没有办法做出回答,因为自己说不清楚。 我认识的人中也有好几个有抑郁症的经历。最有意思的是,我和我所认识的得过抑郁症的朋友交谈的时候,关于我们各自的抑郁经历,也说不出个所以然,无法深入交谈。十多年前,我的一个同事,工作上很有才华,也经常热心地帮助其他人。我们之间谈论起彼此的经历,也只能浮于表面。他问我为什么得抑郁症,我说因为跟丈夫经常吵架,他说“别吵了。吵架干什么,好好过吧”这样的废话。我问他为什么得抑郁症,他说因为戒烟,他每次戒烟都会抑郁症,我说“那就别戒了”这样的废话。我们的原因看起来相差很远,彼此没法相互交流帮助。另外一次,我认识的一个人,在自己微信的Moment上,简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然后加了这样一句“忙碌这些事情哪有时间得抑郁症啊“。 我看了之后有些不愉快,认为他在嘲笑贬低的抑郁症的人,而我有责任告诉他不要这样歧视抑郁症的人。结果,他的回答让我有些吃惊,他说他两年前的得了抑郁症,“用如下方法调整好了:白天时间排满,晚上到点睡觉;高强度锻炼,我那是每天跑两个小时;调动自己所有的精力学习、工作、赚钱,前后一年多慢慢调整好了。‘我看到他的回复后,我理解了他说“哪有时间得抑郁症”那句话的真实原因,并不是在嘲笑别人,而是在鼓励自己。同时我也哈哈大笑,他的那些调整方法,如此高强度,如此自律,我正常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做到呀。 说了这么多,就是想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虽然我自己经历抑郁症,但是没有真正的办法得出结论,为什么我会得抑郁症,为什么我所认识的那几个人会得抑郁症,我们到底是脑子哪里有些问题,生活环境、方式有问题,心理有问题、神经系统有问题,还是基因有问题,这些都不知道。 此刻的我,知道了自己的抑郁症的最根本的原因,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抑郁和其他循环往复但没有益处的思路。抑郁的起因:出于本能要避免某些痛苦,但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又掉入了另外一样痛苦中。这样的解释,听起来太空洞、太没有意义了,我来用自己的经历做个注解吧。 我第一次抑郁的时候,是大概30出头,我正在一家制药公司做化学研发工作,孩子刚满一岁。白天我去上班,晚上的时候,我就不停地努力准备考精算师的考试,因为我非常想要做离开化学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。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,考过了两门考试,终于可以申请相关工作了。但是,此刻的我全然没有了准备考试时的毅力和决心,我不去做任何申请工作的努力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好,不擅长写简历,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,所以我退缩了。退缩,就可以避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拒绝的痛苦。 但是我不够好这个内心信念所带来的疼痛,并不因为我不找新工作而消失,反而因为我的退缩而加强了,我更加的不认可自己。所以我开始向外界寻求认可,然而此刻的我,不可能从外界得到认可了,因为我对自己的不认可,会将任何外界的风吹草动,都解释成别人不认可我的价值。我的丈夫无心说的一些话,我就理解为他认为我不够好。从他的话语引起的痛苦,我当然不会生吞,像找工作的痛苦那样。我使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处----转移疼痛。我想方设法打击、贬低他,让他知道他是一个很糟糕的人,企图把我的疼痛转移到他的身上。这当然是比生吞更错误的方法,我们两个陷入了或者争吵或者冷战的状态。这一切,这些负面的体验,更加加深了我的负面情绪和自己不够好的深层思维。 上面这个描述,是此刻的我给出的。当年的我,全然不知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,更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声音,对自己的否定,是使自己难受的根本原因,从而也就不知道怎样去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,怎样鼓励和安慰自己,反而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快,直到抑郁了。去年,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和丈夫之间的争吵并不是我抑郁的最初原因。 知道抑郁症的起因,最直接的好处是,我可以针对起因,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,调整自己了。既然疼痛无法避免,那我就不要小心翼翼地设法避免疼痛了。不如,痛痛快快地挑出一个自己最想要达成的目标,知道在通往目标的路上,一定会有被拒绝的疼痛;疼痛的时候,告诉自己,“我已经足够好了,我可以从这一个疼痛中学习和成长”。 这样一个深层思维的调整,会帮助我会从痛苦或设想的痛苦中走出来,走入一个宽广的成长的空间,经历一个属于中年人的特殊的快速成长期。 在我对于抑郁的研究中,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:关于抑郁的人和普通人的行为思维比较,没有太多的研究。但是,最近二三十年,有许许多多关于普通人和成功人的思维和行为比较的研究。普通人和成功人之间的不同,并不是能力和资源的不同,而是内心的声音不同。两者的声音并不是有天壤之别,仅仅是“我足够好了”和“我不足够好”的区别。这一类研究,最有代表性的、经典的书籍有 The 7 habits of Hight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Coe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y Daniel Goleman 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by Carol Dweck 虽然每一个作家用着不同的名称,但都在描述着相同的内核。所有的self help的书籍和成功学的书籍,也是一样,语言和故事不同,但是有着相同的精神。我也用自己的故事和语言来参与其中吧,多一个来自足够好的我的声音。 抑郁的伙伴们,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都没有任何问题,我们的基因也没有问题,仅仅是我们的深层思维,因为小时候的影响和教育,我们的深层思维认为“我不够好” 的事情多一点点而已。所以,使用深层思维调节的办法,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仅仅与抑郁挥手说再见,更是与发挥潜能的、超乎想象地幸福的自己说“你好”。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怎样让孩子少打电子游戏

问:我的孩子晚上打电子游戏,白天睡觉。我劝说他,他不听。 我要没收他的电脑和游戏机,他不但不顺从,反而激烈反抗,于是,我打了他,他反手打我。我该怎么办,才能让孩子听话,戒掉电脑游戏,好好完成学业。 答:我们在觉得自己焦急、沮丧、难受的时候,会去询问朋友,我该怎样做就能改变让我难受的状态。比如,此刻的你,孩子不听话,你担心孩子的未来,着急难受。你希望找到一些办法,一些你可以采取的行动或行为,让孩子听

孩子抑郁了,父母怎样做,能够最大化的帮助孩子

自从我在网上发表关于如何成长,走出抑郁的文章和视频后,我会经常收到的这样的问询,“我的孩子抑郁里,我该怎样做,才能帮助孩子?” 今天,我就做一个zoom讲座,来系统地回答这一个问题。这个讲座的受众人群,是想要帮助孩子的父母。 我会与大家探讨和分享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,青春期抑郁反而越来越多了? 父母如何通过自己的成长与转变,帮助孩子?

被抑郁困住的中年人,怎样以此为契机,实现成长与转变

在过去的一个月里,由于歌星李玟的离世,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文章与视频。这些文章或视频中的绝大多数,都是说抑郁是一种病,不要不重视,不要回避, 更不要有病耻感。 作为一个对于抑郁有很多次亲身经历的人,我当然同意以上的这些观点。然而,正式因为自己的经历,我觉得这些大众化的说法,无法对于经历着或者经历过抑郁的人, 有真实且有效的帮助。 所以,我决定做一个zoom讲座。这个讲座的受众人群,是有抑郁经历的中年

Contact

 

Charlotte, NC 28277

​​

 

 

info@iGrowthMethod.com

  • 微信扫描加我
  • my blog on wenxuecity.com
  • YouTube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