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家里有青少年,如何做一个有“松弛感”的父母

在我讲解道理之前,先来一个发生在我家的故事(或典型场景): 在2021年感恩节的前夜,我的16岁的儿子告诉我们说,他明天早上要4:30起床,朋友会开车来接他,他们一起去20分钟车程的Outlets Mall,shopping for Black Friday deals. 我立刻说, “起那么早,可不值得啦,东西并不便宜,你也不缺任何东西,还不如好好睡觉。” 孩子回答:”我就是想去。” 老公说:”这个时候去人多的地方,得了COVID,你年轻你不害怕, 得了就得了,我们年纪大了,都差不多也属于高危人群了,你得了病回来,传染给我们。再说了,最近各地暴乱,不安全,别把命丢了。” 孩子不去了,不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,打了一个晚上的游戏,然后第二天白天睡了一天,晚上起来再开始打游戏时, 我到他的房间劝说他不要这样了, ”好好学习,你看你,上次只考了B,这样下去,以后怎么上大学;上不了好大学,找不到好工作,只能去麦当劳打工,赚点钱都不够养活自己,而且还容易得COVID,回来传染给我们。” 孩子大声对我喊叫:”GET OUT!“ 我心里极其难受,觉得孩子怎么就是不理解,我这么为他好,他还不尊重我,就是因为老公不尊重我,转身去跟老公吵了起来。 讲完在我家的故事,如果你生气地想:“怎么会有这么不通情理,自私庸俗的父母呢?这种人,就不配有孩子。”说真心话,我恭喜你,你是一个有松弛感的父母,可以不用看下面的废话了。 讲完在我家的故事,如果你想:“我也是经常这样对我的孩子苦口婆心地劝说。” 那就请接着读下去,也许你会得到一些灵感和启发。 从上面的故事,总结出第一个观察:孩子话很少。因为他们还不足够成熟,不是很准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更不会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要那样,有什么利和弊,面对喋喋不休的父母,他只会说"I WANT” 和“GET OUT”。 这是我们大人最需要帮助他们的地方,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需要,标注自己的需要,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满足需要。 再从上面的故事,总结出第二个观察:父母喋喋不休地都说了些什么?他们所有的语言都在说:生活就是无聊,痛苦和各式各样的危险,没有一点点令人兴奋的地方。如果你不同意,试着再读一下我上面的笑话,认认真真地找一找,你能找到一点点快乐吗?我是没法找到的。这是我们大人第二个需要帮助孩子的地方:我们要过得快快乐乐,充满令人向往的乐趣。孩子们常常这样评价我们:"you are so boring ”。我们自己看不到,其实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,我们常常是负能量爆棚;在这样积年累月的负能量的压力下,孩子们还爱着我们,关心着我们,所以我们自己也是很幸运的。 上面的故事,还可以间接地总结出大人过得不快乐的原因是:我们有太多各式各样的担心,有明天会COVID这样短期担心,有对于发生可能性极小极小的事件的担心,例如对于暴乱的担心(2021年11月,美国有几个城市确实有小规模的暴乱,但是我写这篇文章时,已经想不起细节了),更多的是对没影的将来的担心,例如对于孩子上不了好大学打工得COVID的担心。这些形式繁多种类各异的担心,形成了一个网,罩在孩子和自己身上,让孩子和自己无论做什么选择,都不会开心。在上面的笑话里,孩子去还是不去shopping,都没有快乐,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,他真的没有选择。这样分析,我们会更加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得抑郁症,就会真正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。所以,我们做父母的人,要减少担心,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担心,都没有必要,反而,因为自己的担心,失去了自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。 人有两种需要,一种是安全的需要,另外一种是探索未知世界,满足好奇心的需要。这两种需要的关系非常有意思,人越觉得安全,就越愿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,满足好奇心;越满足了好奇心,实际上因为拓宽了领域 (expand the comfort zone),会更加强安全感。反过来,人觉得不安全,就不愿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,没法满足好奇心;不但没有满足好奇心,又因为减缩了领域,会更觉得不安全感。这两种需要,彼此依托,彼此反馈。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(青春期之前),没有安全的需要,他觉得自己是完全安全,不需要做任何努力,他就是安全的。所以小孩子总是在好奇的探索着他周围的世界,总是在玩,总是在成长。青少年的身体或者思想的成熟,让他们突然一下没有了安全感,更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了,所以他们对安全感,对自己的价值观,有格外的、敏感的需要;他们安全感达不到的时候,就没有办法探索未知世界,满足好奇心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,好好学习,不敢踏出舒适圈,寻找新朋友,其实起因都是因为安全感低。如果父母这时候,注意告诉他们,“你足够好了,现在的一切,都是成长的机会;不用害怕,你足够安全了” 之类的话,就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,全家人一起快乐地成长。 回到我开始讲的故事,因为故事发生的时候,我已经不抑郁了,知道过度担心没有任何益处,也知道自己足够好了,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了,所以,故事实际是这样发生的。老公说不许去之后,孩子还是说要去,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。我对着老公劝说,”他实际上不是去捡便宜东西买,也不仅仅是去凑热闹。这是他们第一年,可以自己开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, 花自己打工挣来的钱。这是年轻人在满足自主和自由的需要,作为一个大人去体验Black Friday shopping 的乐趣。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体验过好几次以后,才得出结论,不便宜没意思的。让他们去吧,去享受他们的自由和体验外面的世界吧。” 老公赞同我所说的。第二天早上,我们喜悦地、期盼地等孩子shopping回来,就像我们当年看到他第一次走路,他第一次坐校车一样,充满了喜悦和期盼。

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怎样让孩子少打电子游戏

问:我的孩子晚上打电子游戏,白天睡觉。我劝说他,他不听。 我要没收他的电脑和游戏机,他不但不顺从,反而激烈反抗,于是,我打了他,他反手打我。我该怎么办,才能让孩子听话,戒掉电脑游戏,好好完成学业。 答:我们在觉得自己焦急、沮丧、难受的时候,会去询问朋友,我该怎样做就能改变让我难受的状态。比如,此刻的你,孩子不听话,你担心孩子的未来,着急难受。你希望找到一些办法,一些你可以采取的行动或行为,让孩子听

孩子抑郁了,父母怎样做,能够最大化的帮助孩子

自从我在网上发表关于如何成长,走出抑郁的文章和视频后,我会经常收到的这样的问询,“我的孩子抑郁里,我该怎样做,才能帮助孩子?” 今天,我就做一个zoom讲座,来系统地回答这一个问题。这个讲座的受众人群,是想要帮助孩子的父母。 我会与大家探讨和分享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,青春期抑郁反而越来越多了? 父母如何通过自己的成长与转变,帮助孩子?

被抑郁困住的中年人,怎样以此为契机,实现成长与转变

在过去的一个月里,由于歌星李玟的离世,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文章与视频。这些文章或视频中的绝大多数,都是说抑郁是一种病,不要不重视,不要回避, 更不要有病耻感。 作为一个对于抑郁有很多次亲身经历的人,我当然同意以上的这些观点。然而,正式因为自己的经历,我觉得这些大众化的说法,无法对于经历着或者经历过抑郁的人, 有真实且有效的帮助。 所以,我决定做一个zoom讲座。这个讲座的受众人群,是有抑郁经历的中年

Contact

 

Charlotte, NC 28277

​​

 

 

info@iGrowthMethod.com

  • 微信扫描加我
  • my blog on wenxuecity.com
  • YouTube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bottom of page